而今大部分爸爸妈妈只了解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及智商进步,却忽略了孩子的性格特点,行为习惯及为人处事的非智商的人格品质培养,那爸爸妈妈应该把对孩子的教育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?
下面来看看日常不少父母的做法吧。有一位初中生说道:“一上初中一年级,放学回到家,除去做老师留下的很多的作业以外,还要完成父亲布置的任务,天天50道数学题,30道语文题。到了初中二年级又增加了30道物理题,初中三年级又增加了20道化学题。”还有一个学生说道:“我上初中,就等于判了三年徒刑,家庭就是监狱,父亲、母亲就是看守,一回家就被软禁,放风的时间都极少。星期天我冒险越狱,玩了半天,回来父亲拿皮带,母亲拿扫帚,狠狠地打了我一顿。”
这里举的是两个初中生的例子,在日常,其实那些小学生也是这样,负担并不比初中生轻多少。有个小孩子子八岁,上重点小学的实验班,考试九十分才算及格。有一次他数学得了八十九分,小屁股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。星期日偷窥《小朋友》杂志,奶奶看见了,劝道:“先做作业吧,你母亲看见又要打你了!”这孩子竟说:“让她打死我吧,我本来就不想活了!”这位奶奶大吃一惊,心里想:“二十年代,在黑暗的旧社会,我天天走一二十里地去上学,下午回来吃点剩饭,都从来没过“不想活了”的念头,可是,成长在幸福的21世纪,一个八岁的孩子,小小年龄竟说出如此的话,能不让人痛心吗?”
苏霍姆斯斯基说:“学习,本应带给孩子生活的快乐,求知的快乐,可是学习若对学生成为不安和可怕,那做爸爸妈妈的能心安理得吗?”然而很多父母却心安理得,由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快乐不快乐,他们要的是便宜—孩子上大学、转户口等。可是这种教育办法,能培养孩子的“求知欲,爱提问题”的习惯吗?能使孩子“讲道德、有批判观念,直爽诚实”,“擅长说理,更擅长阅读、写作和满足同学的需要吗?”能使孩子“具备顽强的性格特点,具备向往伟大收获的毅力和志向吗?”能培养孩子“扎实果断,擅长独处的优点吗?”
结论是,只有不懂家庭教育的爸爸妈妈才会以为家庭教育就是抓孩子的功课,只有不懂智育的人才会单纯抓智育。
当然,孩子的学习成绩,是父母需要注意的,功课也应予以辅导。但孩子是一个活人,影响他学习成绩的原因很多。知识告诉大家,人不像机器,打开电门就能运转。人有个积极性问题。人若从心里不愿干某件事,威逼和利诱都是不顶事的。知识还告诉大家,孩子的头脑不是个口袋,爸爸妈妈往里装什么就有哪些,不装什么就没什么。孩子一每天长大,会主动从周围获得不少信息,会形成很多习惯。这类东西,你以为和学习无关吗?一个孩子掌握了抽烟,他就可能上课时想着抽烟的姿势,抽烟的地址,烟的来源,抽烟的伙伴,因而听讲注意力不集中,水平减少。一个孩子家里爸爸妈妈总是打架,弄得他心情焦躁,这不可能不影响孩子的学习。一个孩子意志不坚强,办事缺少坚持性,人家能集中精力听讲三十分钟,他却只能集中精力十五分钟,这当然更影响学习。可是这几件事从表面上看都与学习成绩没直接关系。很多父母就是由于孤立地、表面地看问题而把这类事忽视了,他们自以为抓住了主要的东西,其实是抓住了次要的东西。
那样,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?是孩子的性格特点。有一句谚语说:“行动培养习惯,习惯形成性格,性格决定命。”这话说得非常对。杰出人物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,重点在于他们有好的性格特点,有一些出色的品质。父母不在培养这类出色品质上下功夫,而拼命让孩子做题,实属南其辕而北其辙。假如爸爸妈妈真的计划培养孩子的出色品质,他就决不会只把孩子关在家,使他成为做作业的机器和囚徒,由于非常显然,用这种软禁的方法是培养不出出色品质和完善人格来的。